荀子与儒家的走向
发布日期:2016-08-14浏览:5246
《史记》卷七十四《孟子荀卿列传》中有关于荀子的记载。在司马迁看来,孟子和荀卿都是当时有传承关系或者有承继关系的人,但《孟子荀卿列传》里写的不仅仅是孟子和荀子,而是把当时的很多学说思想都列入其中,证明荀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思想争鸣、学派林立的时代。荀卿是赵国人,50岁到齐国游学。战国时期大致形成了三个学术中心:一个是“西河学派”,核心人物便是子夏,一个是“稷下学派”,齐国稷下网罗了很多名家、阴阳家、五行家,还有一个学术中心在楚国的兰台。荀子到稷下时,很多学者都已去世,人才很缺乏,于是荀子“最为老师”,做了祭酒一职,也就是学府的负责人。后来,荀卿又到了楚国,在春申君的帮助下做了兰陵令,但在春申君死后,荀卿便辞官了。
关于荀子的生平,有很多学者做过考证,像梁启超、钱穆、梁启雄等人都做过,但关于他的生年和卒年依旧莫衷一是,我们只可大概推测他出生在公元前335年,逝世于公元前236~公元前237年。如今我们了解荀子的思想,主要通过他的著作《荀子》三十二篇。这些作品大多数是荀子所做,但是也有几篇可能是荀子的门人所写,或者是当时人的记录。例如,最后六篇(《大略》、《宥坐》、《子道》、《法行》、《哀公》、《尧问》)是用对话形式来记录荀子的事迹,很大可能为其门人所作,而《儒效》是荀子与秦昭王一起讨论时的笔录,《议兵》是荀子与临武君讨论时的记录,《强国》是答问的记录,这些都不一定是荀子本人所写,但也能体现荀子的思想。
孔子之后的儒家分为八个支流,主要构成三派。一是思孟学派,即子思和孟子开启的一派,这派的特点是知性。他们首先探讨人性,其次讲性情,再次谈心,然后讲明诚,就是说人要有诚意和诚心,最后通过明诚达到修己的境界。所谓知性、尽心、明诚、修己,实际上是继承了孔子的内圣之道。
关于荀子的生平,有很多学者做过考证,像梁启超、钱穆、梁启雄等人都做过,但关于他的生年和卒年依旧莫衷一是,我们只可大概推测他出生在公元前335年,逝世于公元前236~公元前237年。如今我们了解荀子的思想,主要通过他的著作《荀子》三十二篇。这些作品大多数是荀子所做,但是也有几篇可能是荀子的门人所写,或者是当时人的记录。例如,最后六篇(《大略》、《宥坐》、《子道》、《法行》、《哀公》、《尧问》)是用对话形式来记录荀子的事迹,很大可能为其门人所作,而《儒效》是荀子与秦昭王一起讨论时的笔录,《议兵》是荀子与临武君讨论时的记录,《强国》是答问的记录,这些都不一定是荀子本人所写,但也能体现荀子的思想。
孔子之后的儒家分为八个支流,主要构成三派。一是思孟学派,即子思和孟子开启的一派,这派的特点是知性。他们首先探讨人性,其次讲性情,再次谈心,然后讲明诚,就是说人要有诚意和诚心,最后通过明诚达到修己的境界。所谓知性、尽心、明诚、修己,实际上是继承了孔子的内圣之道。